Friday, January 4, 2008

對沖基金監管模式各有特色

2007-7-31

高風險高收益為主要特徵的對沖基金,最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因而如何監管便提到了議事日程。圍繞對沖基金的監管,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監管方式。到底哪種監管模式更適合各自的國情,還要由不同國家依據各國實際情況來自己作出決定。

當前,全球各國到底有多少對沖基金,其總金額有多大,誰也說不清楚。今年6月下旬,全世界的對沖基金經理聚集到了新加坡多姿多彩的唐人街,那裡有傳統商店,佛教寺廟和中國民居,距離新加坡最有名的金融區僅僅有幾步之遙。

基金數目繁多金額巨大

根據官方統計,新加坡對沖基金註冊資本為100億美元,其規模小於香港的335億美元。另據美林公司估算,加上在新加坡管理的全球對沖基金,新加坡管理的對沖基金總金額達到250億美元,三年之內,有可能達到1000億美元。

根據介紹,2006年有102家以亞洲為投資重點的對沖基金公司將其決策中心設在了新加坡,而設在香港的對沖基金公司總共有152家,設在澳大利亞的對沖基金公司共有80家,設在英國倫敦的對沖基金公司共有250多家。至於美國到底有多少家對沖基金公司,據推算,大約有500家左右。那麼,目前全球的對沖基金總金額到底有多少,據粗略統計,估計總共有1萬億至3萬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新成立的對沖基金公司在內。

對於對沖基金來說,將總部設在新加坡有很多優勢,包括減免稅收和誘人的法律法規環境,這些都是其他國家和地區所不能與之相比的。

有兩種不同監管方式

到底如何管理現有的對沖基金公司,目前在主要西方大國存在不同的管理辦法:一種是市場自行管理的對沖基金的監管方式,即強調按照市場機制方式,由市場去自動進行調節,政府不加以干預。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市場自動調節模式。通常說來,這種對沖基金的管理方式亦稱作,按照市場供求的自動調節機制,由對沖行業自我進行監管。

另外一種亦稱之為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監管方式。也就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由所在國家的政府對對沖基金進行適度干預和調節。

應該強調指出的是,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對沖基金監管方式,在全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目前,歐洲、亞洲和拉美國家,由於上述地區的對沖基金發展比較晚,因而,這些地區的絕大多數國家都主張,對沖基金公司應該由政府進行監管。例如,德國雖然是全球第三經濟強國,不過,該國在對沖基金公司的管理上,則是後來者。當前德國在全球對沖基金總規模上僅僅只佔不足2%,尚不敵美英對沖基金規模的一個零頭,在利潤上相對來說也只是一勺羹而已。

由於對沖基金的發起國是英國和美國,並且對沖基金在英美兩國由來已久。他們在全球對沖基金市場佔據絕大部分份額,鑒於美國和英國都強調市場機制,政府則不進行干預和調節。這就勢必同德國的政府干預調節方式發生衝突。

模式由經濟制度所決定

德國和英美兩國在監管對沖基金問題上的分歧,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經濟管理模式。眾所周知,德國與歐洲不少國家均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的特點在於,在注重市場自動調節的基礎上,也不忘記國家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和調節。認為,儘管市場機制可以優勝劣汰,有助於經濟發展,然而市場機制自身亦有弊端,容易造成貧富不均現象。有鑒於此,政府的責任便是適度調節市場,以彌補市場自身的不足。而德國以及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實施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便是實現這一經濟方式的有力體現。

而美國和英國兩國基本都實施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這個經濟模式的一個顯著特點便是,任何事務都應由市場機制去進行自行調節,政府不加干預。不管在美國還是英國,他們都強調經濟發展應該建立在自由市場自動調節基礎之上,對於市場能夠自行解決的問題,政府沒有必要再去插手。因為本來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政府一插手反倒把事情搞遭。

還應該指出,德國前些年經濟搞得比較遭,一方面,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迅速升高;另外一方面,德國債台高築,國際競爭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德國經濟學家認為傳統的社會市場經濟方式已失去了效力。然而,隨著近年來德國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又有經濟學家對社會市場經濟模式重新感興趣。他們說,還是社會市場經濟模式能夠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言下之意就是,社會市場經濟方式是全球最好的經濟模式。

筆者認為,一種經濟管理模式是長期形成的,不能依據某個時期增長不好,便把該模式踩到腳下,而當經濟呈現好轉時,又把這種模式捧上天。正確的看法理應是,一種經濟模式應依據長期發展而定,有時經濟好一點,有時經濟差一點,對該模式無關緊要。顯而易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即有其優點,也有其弱點。同樣,英美的自由市場經濟方式也有其長處和弱點。但在監管對沖基金方式上,則是由德國和英美兩種不同經濟模式所決定,對於這一點,不應該有任何的懷疑。

作者為研究員,博士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