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予大眾一種神秘感,因為普通人基本無緣置喙這類基金。它們近年在全球(包括香港)的雪球,是靠機構投資者與非常有錢人來滾大的。
香港雖然是一個小地方,但對沖基金增長得很快,說明這是一個大錢流動的中心。代表這行業的國際組織AIMA 1999年已讓香港成立分會,比日本更早。該組織剛剛宣布委任了一名主任(Director)常駐香港。這位Tim Kay主任是資深的資產管理業人士,曾在MSCI、霸菱資產管理、BNP Paribas資產管理任過高職,並是Peak Capital聯合創辦人。
AIMA香港分會主席李建平說,AIMA全球約有十多名職員,在亞洲、新加坡也有一名職員,負責行政(administration)工作,像Tim Kay那樣高級的,在亞洲是第一位。
增長迅速
AIMA董事會中,李建平是唯一的一名華人。他現是新鴻基金融集團行政總裁,於2002年開始參加AIMA,2004年獲選為AIMA香港主席。在他之前,AIMA香港一直是由香港分會創會人之一的George Long任主席。George Long的主席任期自1999年創會至2004年。
George Long是香港第一代對沖基金人,他創辦的Lim Advisors已超過十年歷史。在九十年代,香港對沖基金公司寥寥可數,相信不超過五間。AIMA香港的創會成員中,除了對沖基金外,很多都來自相關行業,如律師行、基金行政機構(Administrator)及首席經紀(Prime Broker)等。Administrator是為對沖基金計算資產淨值的獨立第三者,豐與Fortis是香港這類業務最大市場佔有者。至於prime broker服務則幾乎所有大投資銀行都提供,可供選擇者很多,這也是香港吸引對沖基金來營運的優勢。
由於對沖基金是一個可讓基金經理具較多操盤自由且又可提供高收入的行業,因此吸引有能力的投資專才加入。李建平在轉投新證之前,曾在國際大行高盛任執行董事,當時也不是做對沖基金的,而是做外及債券(fixed income)業務(他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原來是念電腦科學的,1991年畢業後,曾在費城交易所擔任貨幣期權交易員,1992年回港後才加入高盛)。他2000年加入新證時,新證還沒有對沖基金業務,招聘他是希望靠他開創網上證券業務。
「2000至2002年很重要。當時科網爆煲,全球股市下跌,傳統投資手法連蝕三年,但對沖基金追求的是絕對回報,與其他類型的資產關聯系數低,反而有不錯回報,對投資者有吸引力。亞洲與香港在2001年起步,香港算是龍頭。」李建平說;「沙士後,亞洲復甦,加上中國與印度經濟起飛,於是亞洲這方面的需求漸多。現在,全亞洲大概有八百至一千名對沖基金經理。」
他說,香港AIMA現有七十家公司會員,屬於大規模分會。
雙向資金
新鴻基的對沖基金業務,最初是到歐美找尋適合的對沖基金,部分把之冠以新鴻基的名字,然後售賣予私人銀行(private bank,專做有錢人生意的銀行)。「客戶主要是地區性私人銀行。那時是2001、2002年,市差,沒有東西可買。對沖基金提供穩定回報,又不是太高風險。」李建平說。
開始時,是亞洲錢流向外國基金的時期。
「2004年開始,開始多外國錢流進亞洲市場。早期以外國的基金中基金為主,後來亞洲基金的規模日大,有二、三年表現紀錄的愈來愈多,也就吸引了更多歐美機構投資者來買亞洲的對沖基金,包括歐美的慈善基金(endowment)、保險公司,甚至退休基金等。」他說。
有錢齊齊分
最新的例子:歐洲最大的一個退休基金──荷蘭政府的ABP剛公布去年第四季業績,顯示這個為政府與教育機構二百五十萬名人員管理二千多億歐羅資產的退休基金,未來三年打算減少債券持有比例,增加股票、地產基建與創新意念的比例,其中,他們在對沖基金上,就打算從過去的3.5%增至5%。
其實,近在咫尺,香港賽馬會在科網泡沫爆破的年代亦已開始投資對沖基金。
「這些退休基金是否變得更進取?」我問。
「進取?他們會覺得投資對沖基金是更保守。相對只能持好倉的傳統基金而言,這些另類投資不一定有更大風險。」他答。
投身這樣一個處於升軌的新行業作為前行者,加上可以比傳統基金收取額外20%表現費,想想也感覺「過癮」。「在新鴻基雖然也是打工,但我有做internal entrepreneur的感覺,加上發展快,公司支持,跟做自己生意一樣過癮。」李建平說。
不過,要替有錢人與投資機構投資,沒有實力不行。「通常入行的,約三十至四十五歲吧,有做I bank(投資銀行)經驗,揀股叻,有名堂,否則沒有人願意給錢你管。至於收費較傳統基金高,這是有錢大家一起分。」李建平說。
「好的經理,管理費一定不會落價,而且有上升之勢。」他說:「未來的希望,是有更多亞洲人放錢進亞洲的對沖基金。」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